
1歲嬰兒活動異常,雙腳莫名內勾;6歲的孩子全身無緣無故疼痛,每天都要吃大量止痛藥;70歲的老人反復出現沒有精神、渾身乏力,被送到醫(yī)院后發(fā)現有頑固性低血壓……這些癥狀的背后是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、遺傳性離子通道病-家族性間歇性疼痛綜合征3型、相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罕見病。這些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罕見病,牽連的是一個個多方求醫(yī)卻無法確診、長期治療卻難以根治的患者。近日,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(青島)疑難罕見病門診開展義診,據了解,這個旨在為疑難罕見病患者提供精準診療體系的門診開診一年來,已接診300余人次,涉及數十個罕見病種。

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(青島)多學科專家為患者看診。
多學科聯動,為疑難罕見病帶來希望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將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.065%到0.1%之間的疾病定義為罕見病。有數據顯示,目前全球已確認的罕見病超7000種,并以每年250-280種的速度遞增。截至目前,我國已將207種罕見病納入國家罕見病目錄,但臨床上遇到的罕見病遠超過這個數量。而且因為人口基數大,罕見病患者在我國并沒有那么“罕見”。據統(tǒng)計,全國罕見病患者總數超過2000萬,每年新增患者超過20萬,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等多部門一直積極探索罕見病防治診療的“中國方案”。
在青島,根據抽樣粗略統(tǒng)計,2023年9月至11月,全市醫(yī)療機構每月診治(包括門診和住院)漸凍癥、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患者100到200人次,約占神經內科每月綜合診療量的0.5%;每月對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的診療量約為50到100人次。由于罕見病發(fā)病率極低,病種繁多且病狀復雜,部分罕見病患者因為沒有明確診斷,未被列入統(tǒng)計。
較之罕見病患者,能診斷、治療罕見病的醫(yī)生更少。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(青島)專家趙翠萍介紹,許多罕見病由于發(fā)病率低,不僅患者和家屬不了解,對大多數醫(yī)生來說,在現實中也沒見到過,甚至教科書上也沒有案例,而且多數罕見病非常復雜,容易以不典型的癥狀發(fā)病,首診就能快速作出正確診斷對醫(yī)生來說非常困難。患者往往多方求醫(yī),花費巨大卻得不到規(guī)范、有效的診治。
為解決這一難題,青島近年來積極打造國內領先的疑難罕見病精準診療體系。2021年,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(青島)聯合我市6家權威三甲醫(yī)院成立青島市疑難罕見病診治中心,下設神經系統(tǒng)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7個疑難罕見病協作組,參照中國罕見病聯盟倡導的臨床多學科診療模式,在疑難罕見病診療方面初步形成了聯盟式科研平臺。
明確診斷對癥施治,讓患者“少走彎路”
2023年,青島疑難罕見病精準診療體系建設迎來新突破——膠東半島首家疑難罕見病門診在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(青島)揭牌開診。該門診由泰山學者焉傳祝教授領銜,匯集神經系統(tǒng)、心血管系統(tǒng)、兒科、血液腫瘤、內分泌等7個亞專業(yè)的40余位疑難罕見病診治專家,每天下午坐診,為預約的患者查找病因、精準診斷。趙翠萍介紹,疑難罕見病門診運行一年來,已接診300多人次,涉及該院28個科室的數十個病種,其中,有十余種疾病為國內較早報道和診治。
疑難罕見病門診曾接診一名來自外地的6歲小患者,他從嬰兒期就不停地哭鬧,等孩子長大家長才知道,孩子一直忍受著四肢的劇烈疼痛。家長曾帶孩子到北京、上海等地的知名大醫(yī)院兒科就診,醫(yī)生懷疑孩子患有Fabry病、卟啉病、風濕病、自身炎癥性疾病、生長痛等疾病,但都未能確診。為了緩解疼痛,孩子常年服用止痛藥,因此導致腹痛不適、生長遲緩。
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(青島)疑難罕見病門診專家接診后發(fā)現,孩子的母親一直以來也被這種肢體疼痛的“怪病”困擾。經過多學科會診,專家認為這種罕見病與遺傳因素有關,為明確診斷,他們?yōu)槟缸觽z進一步開展基因檢測。據統(tǒng)計,60%到80%的罕見病與遺傳因素有關,50%的罕見病在出生或兒童期發(fā)病,而基因檢測在遺傳性疾病確診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,之前,為了確認一個罕見的致病基因,醫(yī)生可能需要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尋找和驗證。經基因檢測,醫(yī)生發(fā)現這個孩子的“怪病”是由于基因突變讓感覺神經鈉離子通道開放增強,導致家族性間歇性疼痛綜合征3型。這種疾病目前全球報道不到20個家系。之后,母子二人接受了鈉離子通道阻滯劑治療,取得了較好的效果。
“有一部分罕見病經過明確診斷,治療起來沒有想象中那么難,患者只要定期口服藥物就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。”趙翠萍介紹,此前他們曾接診過一名1歲左右的嬰兒,家長發(fā)現孩子雙腳不自主地內勾,運動異常,但到多家醫(yī)院診治都找不到病因。疑難罕見病門診組織多學科會診,確診嬰兒患有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,只需要每天口服八分之一片多巴絲肼片,孩子即可得到比較好的治療。
“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疑難罕見病患者奔波在四處求醫(yī)的路上,希望更多的人關注罕見病,關注疑難罕見病診療事業(yè),讓‘罕見’被‘看見’,為疑難罕見病患者點亮生命的光。”趙翠萍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