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膠東在線5月4日訊(記者 王競男 攝影 孔易凡)清晨的工廠車間,徐巧玉摸著一尾新鮮的渤海灣鲅魚。冰涼的觸感讓她想起了那個“寒冬”,冷庫里堆積如山的滯銷貨、咬牙埋下300萬元廢品的決絕。如今,這些銀亮的鲅魚化作年產(chǎn)值8000多萬元的“非遺味道”,帶著煙臺的鮮與韌,滾燙地闖入全國3000多家餐飲店。
“小時候過節(jié),我媽總說吃了鲅魚餃子,人就‘醒醒’,就是精神抖擻!以前街坊鄰居互相分餡兒,外地客人嘗一口說‘不枉來煙臺’。后來我就想,憑啥只能在煙臺吃?我們得讓全國人嘗到這份煙臺味道!”徐巧玉說。
2012年,徐巧玉與丈夫買下廠房,決心將承載鄉(xiāng)愁的鲅魚餃子推向全國。首月趕上蓬萊旅游旺季,18萬元的銷售額讓兩人信心滿滿。然而旅游季一過,本地市場對速凍水餃的冷遇讓庫存迅速堆積,冷庫里300多萬元的貨品因面皮開裂淪為廢品。
“電費每月上千塊,全在給廢品買單。最艱難時,我倆開著面包車?yán)浥鼙闊熍_大大小小的飯店,油箱加200元油錢都要湊好幾張銀行卡。”徐巧玉說。最終,她咬牙將全部庫存深埋地下,“煙臺鲅魚餃子的品牌不能砸,這是咱們的根!”
那片埋過失敗的土地,曾長出一米多高的芋頭,如今已變成轟鳴的車間。“土地是不欺汗水的!”潰敗讓她明白,光靠情懷走不遠,必須死磕品質(zhì)。鲅魚餡的鮮味極難把控,
“溫度差幾度、攪拌少一秒,鮮味就丟了,跟哄孩子似的!”徐巧玉說。

她和團隊耗費八年,摸索出36道壓面工序,讓面皮筋道不破;-38℃超低溫鎖鮮技術(shù)確保當(dāng)天捕撈的鲅魚從漁船到工廠全程掐表運輸;15項專利設(shè)備實現(xiàn)祛腥、排酸、保水,全程零添加。
如今,全國餐飲店的明檔廚房里,師傅們麻利地包著煙臺的鲅魚餃子,食客能親眼見證手工包制的溫度。
面對短視頻帶貨的暴利誘惑,她選擇退出。徐巧玉說:“當(dāng)時一個視頻能掙幾十萬,但市場亂了,品質(zhì)就沒了。有人問我為何不打價格戰(zhàn),我總覺得不能為了掙錢丟了根!獨屬于煙臺人的根。”
車間仍亮著燈,徐巧玉專注地檢查著鲅魚餡。一枚小小的餃子,承載的不僅是美味,更是一位普通人以雙手守護、傳承“非遺味道”的匠心之路。